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金融工具可以为客户提供咨询,也可以向客户销售产品,但这些金融产品都拥有其特定的属性,应该将这些属性界定清楚,并在实际操作中向客户明确告知。最后,应开放大额存款市场,给投资人提供投资高息存款的合法途径。
另根据我国证券法规定,未经依法核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公开发行证券,并将未经核准向不特定对象发行证券、向特对象发行证券累计超过二百人等情形均纳入违规公开发行的范畴。如果是公募,则可以大于200 份,但是由于其产品属性是基金,则必须注册发行。以维护稳定的名义迁就投资人,由政府负责部分偿付责任,只能助长非法集资活动。例如,对于一般的只投资于上市的股票和债券的基金,在扩大投资范围后,可以将其投资门槛从1 块钱提高到几万块钱。这是创新公募基金品种,解决从1块钱认购公募产品到100 万认购私募产品区间内的中间投资的需求问题。
3六方面创新监管 创新是市场发展的动力,是市场主体适应市场需求的行为,个别风险的暴露是市场发展中必然伴随的现象,而监管的责任就是关注创新的市场基础,防范风险,同时释放金融活力。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 一是许多人没有认识到互联网技术运用于金融业并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对各类金融产品的本质属性缺乏准确的了解,对金融的法律红线缺乏敬畏之心。而这种一夜暴富不仅成了国内许多民众追求的时尚,也是国内各媒体极力宣传与推崇的榜样。
进入专题: 比特币 货币 。所以,比特币进入中国后,这些进 入比特币市场的投资者自然愿意看到把这个市场炒得疯狂,再加上国内外的新闻报道推波助澜把这些一夜暴富的信息无限入大,更是诱发了国内比特币炒作的疯狂。现在我们要问的是,为何比特币本来是网络世界的一种虚拟商品,而现在则成了一种货币?而且它不仅成了一种货币,甚至于成 为大众广泛进入金融产品?如果比特币是一种货币或金融产品,它具有金融产品的属性吗?如果没有这种金融产品的属性,那么比特币又是如何演化为一种投资工具 的?等等。无论是现代货币还是金融产品,都是对信用的风险定价。
比特币(Bitcoin)其实是网络世界的一种软件或虚拟产品。也就是说,在2009年如果购买比特币10000美元,那么现在就可飚升到160多万美元了。
比特币之所以能够进入中国后如此暴涨与疯狂,主要与中国制度背景与经济环境有关。可以说,近十几年来,由于教育倾向的精 致的极端个人主义,由于体制原因导致一些人能够一夜暴富,比如十几年前持有财富很少的民众,就在这一轮房地产的暴涨过程中一夜暴富。它是2008年由一位或一组程式设计师以中本聪的名字创设的,这种软件中包含了管理 货币供应的规则,每一个比特币只能由电脑凭着解决嵌在这种货币内的复杂问题才创造出来的。可以说,这种比特币炒作疯狂,即使与历史上任何一个金融泡沫相比,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又比如股票的发行也成 就了成千上万的亿万富翁等。再加上比特币缺乏价值尺度与价值贮藏之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把比特币当然一种货币,其现在货币的属性是弱之又弱的。但美银美林的经济分析师认为,比特币能够成为电子商务的一种主要支付方式,并成为传统货币交易的主要竞争力,这是由于比特币去中心化,而使得交易成本很低。然后3个多月上到 了266美元,这时才引起市场关注。
如果比特币可以成为一种金融产品与工具,甚至于是暴利工具,那么网络世界肯定会有比比特币更好更多的虚拟产品出来,那么这些网络货币是不是会造成更大 疯狂?所以,政府能够果断地及时出台文件,界定比特币的基本属性与功能,这有利于比特币及类似的网络虚拟回到它的本性,也可减弱中国金融市场之风险。随后也出现过在5个小时内暴跌过60%,到100美元左右。
进入11月,中国 比特币持有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二,交易量居世界第一。可以说,这才是最近比特币疯狂的实质所在。
到了2012年中,也只不过一比特币值10美元,2013年初比特币才值15美元。它只是一种虚拟世界的商品而不是货币。不过,少数人的一夜暴富不仅造成整个财富越来越向少数人集中,社会收入分配越来越不合理,而且让绝大多数人财富创造与财 富增长的机会越来越少。它既没有内在的货币价值,也没有货币的外在价值。其实,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值得反思的问题。再加上比特币数量有限,多数只能经过交易平台来完成。
在这过程中,不少人的财富增长也如今天比特币一样的疯狂。如果这个价格与2009年比 特币的价格相比,其上涨达160万倍了。
而这 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同样,2013年比 特币从15美元上涨1250美元,也上涨了83倍。
而大多数电子货币都是以既有的实体 货币(现金、存款或信用)为基础存在的,只不过用电子化的方式来传递与转移货币的支付功能而已。比如价格不稳定、支付确认延时性、无信用担保等都可能使交易支付无法进行。
其后又回稳上升到330美元高位。当时一比特币只能兑换约 0.000764美元,也根本就没有引起市场的注意从国际看,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世界经济衰退以来,主要经济体普遍采取了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非常规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全球宽流动性、低利率、高风险偏好,经济与金融进一步背离。尤其是对于一些新兴的金融服务形式(如互联网+金融),监管者要透过表象看穿其金融本质,对其进行适时、适度的监管,而不能坐视金融脱媒,任其野蛮生长,以致尾大不掉,酿成新的金融风险、社会问题。
因为股票、债券市场较为成熟,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才可以通过低利率推动股市、债市上涨,形成财富效应,刺激投资和消费。建立国家金融安全审查机制,健全金融安全网。
健全金融市场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一方面银行体系大量流动性用不出去,另一方面市场上却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不是简单的货币刺激,这方面近年来国际国内都有经验和教训值得总结。
e租宝、泛亚贵金属交易所等,就是前车之鉴。稳妥推进金融机构开展综合经营。
同时,我国还处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在商业性和公益性业务之间还存在金融服务的需求。推动同业拆借、回购、票据、外汇、黄金等市场发展。甚至因为金融交易的暴利,进一步对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产生挤出效应。其主要内容包括,要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加强统筹协调,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明确监管职责和风险防范处置责任,构建货币政策与审慎管理相协调的金融管理体制。
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5.扩大开放与防范风险的关系 加强金融供给侧改革要进一步扩大金融双向开放,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
通过加快金融创新,促进储蓄有效转化为投资,是支持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造血机制。2015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做出了两个基本判断,即全球金融风险与危机前相比不是在降低而是在积聚,同时全球金融风险在转移,即从发达国家向新兴市场转移、从银行体系向影子银行转移、从偿付风险向流动性风险转移(IMF, 2015)。
创新调控思路和政策工具,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增强宏观经济政策的针对性、准确性和前瞻性,运用大数据技术,提高经济运行信息及时性、科学性和准确性。二、进一步增加和完善金融供给是整体供给侧改革的关键环节 2016年初两会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三篇第十六章对未来五年我国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同时也勾勒出未来五年我国增加和完善金融组织、市场、产品、调控、治理等方面供给的宏伟蓝图。